很多人以为审稿就是“找茬”的,其实大多数审稿人心里也希望看到一篇能让他眼前一亮的论文。
但现实是80%的稿件在前三页就暴露了问题,让审稿人心里有了一个Reject的念头。后面进一步看的过程,其实只是反复确认这个判断。
1) 摘要和引言
如果审稿人把引言读完了,都不是很明确你要解决什么问题,那第一印象就凉了一半。
因此你得让审稿人很快看到你要解决什么问题,以及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。
2) 论文理论框架
理论框架部分,把几个理论都抄一段拼凑成这一部分。看似全面,实际上审稿人看完都不知道你到底是用哪个去解释你的问题,内心又轻轻叹了一下气。
审稿人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核心理论,其他理论辅助,以及对已有文献的评论分析。所有这些都是为你的研究服务的,而不是为了凑字数。
3) 方法
再往后看方法部分,有时看着会让人怀疑你是不是真的做了这个研究?
比如你说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,笼统的说了跟没说一样。
比如你说对若干受访者进行了深入访谈,但没说多少受访者,怎么选的,访谈多久,问了什么问题等等。
在方法部分你不仅要说做了什么,还要具体到操作层面,体现出你的方法论自觉性。
4) 结果
结果部分没有故事线或逻辑线,只有流水账一样的清单,像是把实验记录本直接扫描进了论文,没有任何引导或重点。到这里审稿人内心的失望值已经接近峰值,想点Reject的手已经快要按捺不住了。
论文是要有说服力的,从开头就要一环扣一环的往你的最终结论去发展。
如果整篇都是散装称重的感觉,最后硬往结论上去靠,审稿人其实一眼就看出来了。
5) 讨论
此时审稿人内心差不多已经有结论了,但还是最后扫一眼讨论部分。
审稿人想看到的是你如何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,与现有文献的比较,你的研究意义和创新点在哪里,再有就是未来研究方向和局限性,但你写的是心得体会加本文局限,又失去了加分机会。
如果上面这5点你都集齐了,那么拒稿在所难免了。
★ 如果只是摘要引言不够吸引人,那么还要看方法是否可信;
★ 如果样本或分析有硬伤,可能就Reject了,有的审稿人也会给Major revision;
★ 再看结果是否支持结论,如果逻辑有跳跃,说服力不强,那么至少是个Major revision;
★ 如果数据不错但讨论薄弱,也有可能得到Major revision。
除以上关键内容之外,如果文章语言严重影响理解,很有可能直接得到一个Reject。
拒稿不等于你的能力不行,只是这篇论文还没准备好。
如果你认真修改了,其实审稿人会很乐意再看到它。
- 本文固定链接: https://www.maimengkong.com/kyjc/2046.html
- 转载请注明: : 萌小白 2025年8月31日 于 卖萌控的博客 发表
- 百度已收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