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科研教程 > 审稿人私下联系作者的意图是什么?
2025
08-25

审稿人私下联系作者的意图是什么?

SCI中有些杂志会讲究double-blind,即你投稿后,不仅仅你不知道审稿人是谁,审稿人也不知道你是谁。这种双盲管理虽然可能会增加投稿者的一些工作量(即隐去文章中的单位信息,提交投稿需要单独提交title page),但是却会让审稿变的公平公正,尽量避免审稿人带上滤镜对待稿件。

但是很多杂志未必就有双盲一说了,比如BMC,frontiers,hindawi等旗下的杂志基本上投稿后,审稿人都能看到作者单位和联系邮件,大多数情况下可能不会有什么影响。然而,有些审稿人可能会尝试“把握一些机会”。除了强制引用,还有审稿人更离谱的操作:丁香达人 @WOrange 在丁香园平台分享:投稿后,审稿人私信你求「合作」怎么办?

审稿人私下求「合作」?是什么骚操作 ?!!审稿还想加署名,您咋就这么能呢?根据丁香达人 @WOrange 的描述,其在向期刊投稿之后,收到了一封来自外国某大学教授的邮件,这位教授在信中声称想要和该网友合作,这不禁让这位网友喜出望外,还以为捞到一个国际项目。

未曾想,骚气的操作还在后头,这个教授居然是这篇稿件的审稿人,所谓的「合作」居然是把自己的名字加进审稿的这篇文章里。

感情是想通过自己审稿人的权利来和作者进行利益交换了,难怪 @WOrange 在帖子中发出了感慨:「不得不佩服,此审稿人胆子是真的大」!对此, @WOrange 并没有对审稿人进行回应,反手一个截图,就举报到了编辑部,建议将这位审稿人拉黑。

除此之外, @WOrange 还道出了另外一个更加让人无法接受的案例。@WOrange 的朋友在投稿后没多久收到自称审稿人的邮件,要求作者加微信,加完微信后果断干脆的暴露想要「交易」的想法,也就是要钱。

事成挣 3000,事不成还白嫖 500,这位审稿人的算盘打得真响啊!@WOrange 建议自己的朋友大不了撤稿,把证据留下举报到杂志社,这已经是妥妥的学术不端行为。如果给了钱,然后稿件接受了,这不就是妥妥地把自己卖了吗?这么大的学术不端的把柄耶!

不过话说回来,真要遇到这种情况,大家会怎么办呢?对于审稿人的不端行为,期刊如何处理?

遇到这种情况,作为弱势的一方,投稿的我们大都只能和期刊举报了事,或者不做回应,但心里好像压着一块大石。那么,作为有能力处理审稿人的期刊,碰到这样的事件,会怎么办呢?

在著名出版社爱思唯尔官网的一个灌水版块,有人谈到了一个和前述案例不敢说多相似,事实上就一模一样的学术不端案例。

这个案例的详细进展发布在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, COPE 的论坛上,过程之曲折让人大跌眼镜。根据帖子的描述,事情进展是这样的:

期刊在收到了一篇论文后,handle 这篇文章的副主编本着对领域的了解,物色了一个十分有资质的审稿人来审稿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位审稿人和作者的团队在此前有过合作,编辑虽然对审稿人 1(后面都称为 R1) 为什么不是这篇论文的作者感到奇怪,但在确认了论文中没有提到 R1 与作者团队存在利益冲突后,还是邀请了 R1 进行审稿。在三位审稿人审稿之后,论文经过一轮修改被接受并发表,事情仿佛已经告一段落,但好戏才刚刚开场。

几个月后,另一位和 R1 来自同一个实验室的科研狗 (后面统称为 E1) 联系了该期刊,指出这篇论文作者名单不完整,自己和 R1 没有被收录,希望撤回该论文。在和期刊编辑讨论后,勘误并增加作者被认为是一个合适的方式,因为论文本身并不存在学术不端等问题。与此同时,论文的通讯作者也联系期刊说要增加作者,并承认 R1 本应被作为论文的合著者。

对此,大家猜猜期刊方面会如何回应呢?事实上,最后期刊选择了第三个处理方案,通过勘误调整了作者名单,并未对这篇论文进行撤稿处理。

当然,期刊这种处理方式并没有得到网友们的认可,在论坛的评论区,网友们并不买账,认为同行评议过程已经遭到了损害,这样的审稿过程并不合理,审稿人的不当行为显而易见,应该受到谴责。

在日常的投稿审稿过程中,不少期刊遵循的是双盲评审制度,也就是审稿人和作者互相不知道其身份。当然,也不排除圈子实在太小,一猜就能猜出个子丑寅卯来。

相比于双盲评审,单盲评审则是审稿人知道作者是谁,但作者并不知道审稿人是何方神圣,在这种制度之下,也就有了前文网友爆料的审稿人私信求合作的行为。

017 年初,物理研究所 (IOP) 为作者提供了选择双盲同行评审的选项,并进行统计和调查,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盲审稿,不少论文的作者倾向于双盲审稿制度,尤其是来自印度、非洲和中东的作者,他们认为双盲对于自己来说更加公平。

但双盲真的绝对公平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!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 PLOS 的博客上,就有人发文指出,双盲评审在很多时候其实是失效的,一篇综述在调查后认为在一半以上的情况下,审稿人会猜出作者的身份。

审稿人对作者身份的猜测可能会带来对作者和论文的偏见,继而让审稿人给出不是那么公正的审稿意见。所以现在并不是所有期刊都实行双盲。但如果真的有审稿人私下联系作者,那么直白的说,不会有什么好事的。哪怕他以剧稿为要求,威胁也不要害怕,直接联系编辑,并且建议更换审稿人就是了。

转自:淘淘论文   



最后编辑:
作者:萌小白
一个热爱网络的青年!

发布评论

表情